文件系统概述
定义
操作系统中的各类文件、管理文件的软件,以及管理文件所涉及到的数据结构等信息的集合。
功能
- 有效地管理文件的存储空间
- 管理文件目录
- 完成文件的读/写操作
- 实现文件共享与保护
- 为用户提供交互式命令接口和程序调用接口
文件、记录和数据项
数据项:最低级的数据组织形式,其中:
- 基本数据项 - 描述一个对象的某种属性的字符集,是数据组织中可以命名的最小逻辑数据单位, 即原子数据,数据元素或字段。
- 组合数据项 - 若干个基本数据项组成的,简称组项。
记录:一组相关数据项的集合,描述一个对象在某方面的属性。
文件:由创建者所定义的、 具有文件名的一组相关元素的集合。其中有结构的文件,文件由若干个相关记录组成; 而无结构文件则被看成是一个字符流。
文件在文件系统中是一个最大的数据单位,它描述了一个对象集。
文件的属性包括:
文件类型、文件长度、文件的物理位置、文件的建立时间等
文件类型
按用途分类
- 系统文件 - 系统软件构成的文件。大多数的系统文件只允许用户调用,但不允许用户去读,更不允许修改;有的系统文件不直接对用户开放。
- 用户文件 - 用户的源代码、目标文件、可执行文件或数据等所构成的文件。
- 库文件 - 标准子例程及常用的例程等所构成的文件。允许用户调用,但不允许修改。
按数据形式
- 源文件 - 指由源程序和数据构成的文件。
- 目标文件 - 把源程序经过相应语言的编译程序编译,未链接的目标代码所构成的文件。它属于二进制文件。
- 可执行文件 - 编译后所产生的目标代码再经过链接程序链接后所形成的文件。
按存取控制属性(权限)
读、写、执行
(PPT写分三类:只执行文件、只读文件、读写文件)
按组织形式和处理方式
- 普通文件 - 由ASCII码或二进制码组成的字符文件。用户建立的源程序文件、数据文件、目标代码文件及操作系统自身代码文件、库文件、实用程序文件等都是普通文件,它们通常存储在外存储设备上。
- 目录文件 - 由文件目录组成的,管理和实现文件系统功能的系统文件,目录文件可以对其它文件的信息进行检索。由字符序列构成,与普通文件一样操作。
- 特殊文件 - 特指系统中的各类I/O 设备。统一管理,系统将所有的输入/输出设备都视为文件,按文件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
文件系统模型
- 对象及其属性 - 对象即文件、目录、磁盘存储空间
- 对对象操纵和管理的软件集合 - 包括对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对文件目录的管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对文件读和写的管理、文件的共享与保护
- 文件系统的接口 - 命令接口:用户与文件系统交互的接口,通过终端键入命令取得服务。程序接口:用户程序与文件系统的接口,通过系统调用来取得服务。
物理结构
文件存在两种形式的结构:
- 文件的逻辑结构 从用户观点出发所观察到的文件组织形式 。从逻辑组织的角度看,文件由若干记录构成
- 文件的物理结构 文件在外存上的存储组织形式 。从物理组织的角度看,文件由若干数据块组成
存储空间的管理
文件分配外存空间考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外存空间和如何提高对文件的访问速度。
(外存的组织方式)
分配方法:连续、链接、引索
连续分配
为每一个文件分配一组相邻接的盘块。
即把逻辑文件中的数据顺序地存储到物理上邻接的各个数据块中,形成的物理文件进行顺序存取。
对应文件目录中为每个文件建立一个表项,只用记载文件的第一个数据块地址及文件长度
- 优点 - 顺序访问(检索)容易、顺序访问速度快
- 问题 - 要求有连续的存储空间导致磁盘空间碎片化(要使用紧凑技术)、必须事先知道文件的长度不利于动态增长的文件存储
链接分配
链接文件:采用链接分配方式时,可通过在每个盘块上的链接指针,将同属于一个文件的多个离散的盘块链接成一个链表,把这样形成的物理文件称为链接文件。
隐式链接
即在文件目录的每个目录项中,含有指向链接文件第一个盘块和最后一个盘块的指针。 每个盘块中都含有一个指向下一个盘块的指针。
问题
适合顺序访问,随机访问是极其低效的(如找访问文件的第i个盘块必须顺序读取前i-1个盘块)
为了提高检索速度和减小指针所占用的存储空间,可以将几个盘块组成一个簇
(按几个盘块拼在一起的簇为单位分配、链接)
簇减少了查找时间和指针所占空间,但增大了内部碎片
显式链接
即将用于链接文件各物理块的指针,显式地存放在内存的一张链接表中。
如FAT表
属于某一文件的第一个盘块号,作为文件地址被填入相应文件的FCB的“物理地址”字段中。
由于分配给文件的所有盘块号都放在该表中,故把该表称为文件分配表FAT (File Allocation Table)。
查找记录的过程是在内存中进行的,显著地提高检索速度,减少了访问磁盘的次数。
即FCB表记录文件的第一个盘块号,再通过FAT表查得所有文件盘块
问题
不能支持高效的直接存取。要对一个较大的文件进行直接存取,须首先在FAT中顺序地查找许多盘块号。
FAT需占用较大的内存空间。由于一个文件所占用盘块的盘块号是随机地分布在FAT中的,因而只有将整个FAT 调入内存,才能保证在FAT 中找到一个文件的所有盘块号。
索引分配
单级索引分配:解决连续分配和链接分配存在的诸多问题。
原理:为每个文件分配一个索引块(表),再把分配给该文件的所有盘块号都记录在该索引块中,索引块就是一个含有许多盘块号的数组。
而在建立一个文件时,只需在为之建立的目录项中填上指向该索引块的指针。
- 优点 - 索引分配方式支持直接访问(直接找第i个)、基于数据块的分区能消除外部碎片
- 缺点 - 索引本身空间大小问题:大文件索引项较多,可能使一个数据块容纳不了一个文件的所有分区的索引。索引块可能要花费较多的外存空间。每当建立一个文件时,便须为之分配一个专门的索引块,将分配给该文件的所有盘块号记录于其中。对于小文件如果采用这种方式,索引块的利用率将是极低的。
两级索引分配
当文件太大,其一级索引块太多时,这种方法是低效的。
此时,应为这些索引块再建立一级索引,形成两级索引分配方式。
即系统再分配一个索引块,作为第一级索引的索引块,将第一块、第二块……等索引块的盘块号填入到此索引表中、
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
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方法:空闲分区表、空闲链表法、位示图、成组链接法
空闲分区表
空闲表法属于连续分配方式,它为每个文件分配一块连续的存储空间,即系统也为外存上的所有空闲区建立一张空闲表,每个空闲区对应于一个空闲表项,其中包括表项序号、该空闲区的第一个盘块号、该区的空闲盘块数等信息。
其可用于可变大小分区的连续分配
为文件分配存储空间时,首先顺序查找空闲分区表中的各个表项,直至找到第一个大小适合的空闲分区。可以采用首次适应分配算法、最佳适应分配算法等。
- 优点 - 实现简单。最佳适应分配算法,将各空闲分区按照(长度)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再利用有效的查找算法,能很快找到需要大小的空闲分区。
- 缺点 - 空闲分区分布较分散且数量较多时,空闲分区表将会很大。需要很大的内存空间,会降低空闲分区表的检索速度。
一般文件系统当文件较小时采用连续分配而较大则需要采用离散分配
空闲链表法
如上用专门的空闲分区表登记空闲分区信息会浪费一定的存储空间,而且不适合登记分散且数目很多的空闲分区,不利于基于存储块的链接文件和索引文件的存储空间分配。
空闲链表法是将所有空闲盘区拉成一条空闲链。根据构成链所用基本元素的不同,可把链表分为空闲盘块链、空闲盘区链两种形式。
空闲盘块链
将磁盘上的所有空闲空间,以盘块为单位拉成一条链,优点:简单
空闲盘区链
将磁盘上的所有空闲盘区(每个盘区可包含若干个盘块)连成一条链,
而每个盘区上含有用于指示下一个空闲盘区的指针和能指明本盘区大小(盘块数)的信息。
分配盘区的方法与内存的动态分区分配类似,通常采用首次适应算法。
问题:
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会使空闲分区链表中包含太多小分区,使文件分配到的存储空间过分离散。
位示图
利用二进制位0、1表示存储空间中存储块的使用状态。空闲分区:0,已分配分区:1(或者相反)
通常可用m × n 个位数来构成位示图,并使m × n等于磁盘的总块数。
根据位示图进行盘块分配时,可分三步进行:
- 顺序扫描位示图,从中找出一个或一组其值为“0”的二进制位(“0”表示空闲时)。
- 将所找到的一个或一组二进制位转换成与之相应的盘块号。 假定找到的其值为“0”的二进制位位于位示图的第i 行、第j列,则其相应的盘块号应按下式计算: b = n(i- 1) + j
- 修改位示图,令map[i,j]=1。
盘块的回收分两步:
- 将回收盘块的盘块号转换成位示图中的行号和列号。转换公式为: i = (b - 1)DIV n + 1 j = (b - 1)MOD n + 1
- 修改位示图。令map[i,j] =0。
- 优点 - 可以容易地找到一个或一组连续的空闲分区、小磁盘位示图空间小
- 缺点 - 大磁盘空间大、则很难将位示图装入内存
文件目录
目录管理的要求:
- 实现“按名存取”。
- 提高对目录的检索速度。
- 文件共享。
- 允许文件重名。
文件控制块(FCB):用于描述和控制文件的数据结构
文件目录:文件控制块的有序集合
文件控制块FCB
内容:
- 基本信息:文件名、文件类型等
- 地址信息:卷(存储文件的设备)、起始地址(起始物理地址)、文件长度(以字节、字或块为单位)等。
- 访问控制信息:文件所有者、访问信息(用户名和口令等)、合法操作等
- 使用信息:创建时间、创建者身份、当前状态、最近修改时间、最近访问时间等。
目录内容的组织方式及分析
目录项的两种组织方式:
- FCB存储全部目录内容
- 存储部分目录信息,如文件名、索引节点指针等,其余部分保存在索引节。打开文件时将索引节点从磁盘读到内存中。
目录文件及操作
目录文件:
一个文件目录也被看做是一个文件,即目录文件。是多个文件的目录项构成的一种特殊文件。
目录的操作:
搜索目录、创建目录、删除目录、显示目录、修改目录
目录结构
单级目录结构,两级目录结构,层次目录结构 :树型目录、无循环图
单级目录结构分析
所有用户的全部文件目录保存在一张目录表中,每个文件的目录项占用一个表项。
优点简单且能实现目录管理的基本功能:按名存取
缺点 (1) 查找速度慢 (2) 不允许重名 (3) 不便于实现文件共享
两级目录结构
可分为主文件目录MFD、用户文件目录UFD
其一定程度解决了重名问题,提高了文件目录检索效率,也实现了简单的文件共享
问题:不便用户文件的逻辑分类;进一步解决重名、共享、检索效率等问题
多级目录结构
目录结构:多级目录结构又称为树型目录结构,主目录在这里被称为根目录,把数据文件称为树叶,其它的目录均作为树的结点。
路径名:从树的根(即主目录)开始,把全部目录文件名与数据文件名,依次地用“/”连接起来,即构成该数据文件的路径名。
当前目录:为每个进程设置一个“当前目录”,又称为“工作目录”进程对各文件的访问都相对于“当前目录”而进行。
目录查询技术
线性检索法
又称为顺序检索法。
①在单级目录中,利用文件名,用顺序查找法直接从文件目录中找到指名文件的目录项。
②在树型目录中,用户提供的文件名是由多个文件分量名组成的路径名,此时须对多级目录进行查找。
Hash方法
建立了一张Hash索引文件目录,用户提供的文件名并将它变换为文件目录的索引值,再利用该索引值到目录中去查找。
其显著提高了检索速度
文件共享和访问控制
文件共享的有效控制涉及两个方面: 同时存取、存取权限
控制同时存取
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读文件内容,但不允许同时修改,或同时读且修改文件内容。
共享用户之一修改文件内容时,将整个文件作为临界资源,锁定整个文件,不允许其他共享用户同时读或写文件。
仅仅锁定指定的一条记录,允许其他共享用户读/写该文件的其它记录。后者的并发性能更好。
控制对文件的同时存取涉及进程的同步与互斥问题。
控制存取权限
即控制授权用户以合法的方式访问文件
包括:
执行(Execution)
读(Reading)允许用户读文件内容,包括拷贝和执行文件
追加(Appending)
更新(Updating)即允许用户修改、删除、增加文件内容
更改权限 (Changing protection)
删除 (Deletion)
文件共享的实现
从不同地方打开同一个文件,首要步骤就是找到文件的目录项,读取文件在外存的起始地址。
实现文件共享的方式:
利用链接目录项实现法、利用索引节点实现法、利用符号链实现法
链接目录项实现
文件目录项中设置一个链接指针,用于指向共享文件的目录项。访问文件时,根据链接指针内容找到共享文件的目录项,读取该目录项中文件起始位置等信息,操作该文件。
利用索引节点实现
文件的物理地址及其它的文件属性等信息,不再是放在目录项中,而是放在索引结点中。在文件目录中只设置文件名及指向相应索引结点的指针。
文件目录项中只包含文件名和指向索引节点的指针,文件的物理地址及其它说明信息保存在索引节点中
利用符号链实现
在利用符号链方式实现文件共享时,只是文件主才拥有指向其索引结点的指针,而共享该文件的其它用户,则只有该文件的路径名,并不拥有指向其索引结点的指针。
优点:能连接任何机器上的文件
缺点:备份可能会产生多个拷贝
利用URL实现
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是Internet上用来链接超文本文件的一种方法。它可以链接同一台计算机中的本地文件,也可链接Internet中任何主机上的远程文件。
习题
P236
- 1、I/O系统的基本功能
- 隐藏物理设备细节
- 实现与设备无关性
- 提高处理机和I/O利用率
- 实现对I/O设备的控制
- 确保设备正确共享
- 进行错误处理
- 2、I/O软件的四个层次的基本功能
- 中断处理程序 用于保存被中断CPU当前运行环境,转入中断处理程序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返回到被中断设备驱动程序并恢复现场
- 驱动设备 与硬件直接关联,用来具体实现系统对设备发出的操作指令,驱动I/O设备工作
- 设备独立性软件 用于实现用户程序与设备驱动器的统一接口、设备命令、设备保护以及设备分配与释放等
- 用户层I/O软件 用于实现用户I/O设备交互
3、I/O系统接口与软件硬件接口分别是什么接口
I/O系统接口是I/O系统与上层系统之间的接口,向上层提供设别操作的抽象I/O命令,以便上层对设备的使用
软件硬件接口的上面是中断处理程序用于不用设备驱动程序,下面为各种设备控制器7、什么是内存映像I/O
驱动程序将抽象I/O命令转换出的一系列具体命令、参数等数据装入设备控制器的相应寄存器,由控制器来执行命令以具体实施对I/O设备的控制。内存映像I/O统一了对内存和控制器的访问方法。8、为什么说中断是OS的基础
中断在操作系统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多道程序得以实现的基础,没有中断就不可能实现多道程序,因为进程之间的切换就是通过中断来完成的。另一方面,中断也是设备管理的基础,为了提高处理机的利用率和实现CPU和实现I/O设备并执行,也必需有中断的支持。中断处理程序是I/O系统中最底层。15、推动I/O控制发展的主要因素
- 尽量减少CPU对I/O控制的干预,把CPU从繁杂的I/O控制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多地去完成数据处理任务
- 缓利CPU的高速性和设备的低速性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以提高CPU的利用率和系统的吞吐量
- 提高CPU和I/O设备操作的并行程度,使CPU和I/O设各都处于忙碌状态,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
17、试说明DMA工作流程
当CPU要从磁盘读入数据块时,先向磁盘控制器发送一条读命令。该命令被送到命令寄存器CR中。同时还发送本次要读入数据的内存起始目标地址,送入内存地址寄疗器MAR,将本次要读数据的字节数送入数据计数器DC,将磁盘中的源地址直接送DMA控制器的I/O控制逻辑上。然后启动DMA控制器传送数据,CPU便处理其它任务。整个数据传送过程由DMA控制器控制。18、为何要引入与设备无关性?如何实现独立性
引入设备独立性,可使应用程序独立于具体的物理设备,是设备分配具有灵活性。另外容易实现I/O重定向,为了实现设备独立性,必须在设备驱动程序之上设置一层设备独立性软件,用来执行所有I/O设备的公用操作,并向用户层软件提供统一接口。关键是系统中必须设立一张逻辑设备表LUT用来进行逻辑设备到物理设备的映射,其中每个表项中包含了逻辑设备名、物理设备片和设备驱动程序入口地址三项;当应用程序用逻辑设备名请求分配I/O设备时,系统必须为它分配相应的物理设备,并在LUT中建立一个表目,以后进程利用该逻辑设备名请求I/O操作时,便可从LUT中得到物理设备名和驱动程序入口地址。20、考虑系统独立性如何分配独占设备
- 进程以逻辑设备名提出I/O请求
- 根据逻辑设备表相应表项获得I/O请求的逻辑设备对应类型的物理设备在系统设备中的指针。
- 从指针所指位置起顺序检索系统设备表,直到找到对应I/O请求所用类型、空闲的空闲的且经过分配安全性算法验证为安全分配的设备的设备控制表,将对应设备分配给请求进程;如果未找到安全可用的空闲设备,则把请求进程的进程控制块挂到相应类型设备的等待队列上等待唤醒和分配。
- 系统把设备分配给I/O请求进程后,再到该设备的设备控制表中找出与其相连接的控制器的控制器控制表,根据其状态字段判断该控制器是否忙碌,若忙碌则把请求进程的进程控制块挂到该控制器的等待队列上,若不忙碌将该控制器分配给进程。
- 系统把控制器分配给I/O请求进程后,从该控制器的控制器控制表中找出与其相连接的通道的通道控制表,根据其状态字段判断该通道是否忙碌,若忙则把请求进程的进程控制块挂到该通道的等待队列,否则将该通道分配给进程。
- 只灯在设备、控制器和通道三者均分配成功时,这次的设备分配才算成功,然后便可启动设备进行数据传送。
21、设备虚拟及其关键技术
设备虚拟技术将一台独占设备转化为若干台逻辑设备,供若干进程同时使用。主要依赖SPOOLing技术。22、SPOOLing系统为请求I/O进程提供哪些服务
- 由输出进程在输出井中为之申请一空闲盘块区,并将要打印的数据送入其中;
- 输出进程再为用户进程中请一张空白的用户打印表,并将用户的打印要求填入其中,再将该表挂到请求打印队列上;
- 一旦打印机空闲,输出进程便从请求打印队列的队首取出一张请求打印表,根据表中的要求将要打印的数据从输出井传送到内存缓冲区,再由打印机进行打印。
23、假脱机系统向用户提供共享打印机的思想
对每个用户而言,系统并非即时执行程序真实打印操作,而只是将数据输出到缓冲区,这是数据并未被真正打印,而当打印机空闲且该打印任务在等待队列队首时开始真正进行打印。24、引入缓冲的主要原因
缓和CPU与I/O设备之间速度不匹配的问题,减少对CPU的频繁中断,放宽对中断响应时间的限制,解决数据读写速度不匹配问题,总体上提高CPU和I/O设备之间的并行性。
P266
- 2、文件系统模型每层的基本内容
- 对象及其属性 - 对象即文件、目录、磁盘存储空间
- 对对象操纵和管理的软件集合 - 包括对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对文件目录的管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对文件读和写的管理、文件的共享与保护
- 文件系统的接口 - 命令接口:用户与文件系统交互的接口,通过终端键入命令取得服务。程序接口:用户程序与文件系统的接口,通过系统调用来取得服务。
4、用户可以对文件施加的主要操作
创建文件、删除文件、读文件、写文件、打开、关闭。5、为什么引入“打开”,打开的含义
所谓“打开”,是指系统将指名文件的属性(包括该文件在外存上的物理位置)从外存拷贝到内存打开文件表的一个表目中,并将该表目的编号(或称为索引)返回给用户。
通过打开建立的连接,用户可以直接获取文件信息而避免了再次检索6、解释文件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 文件的逻辑结构 从用户观点出发所观察到的文件组织形式 。从逻辑组织的角度看,文件由若干记录构成
- 文件的物理结构 文件在外存上的存储组织形式 。从物理组织的角度看,文件由若干数据块组成
- 7、按文件的组织方式可将文件分了哪几类
- 普通文件:由ASCII码或二进制码组成的字符文件。用户建立的源程序文件、数据文件、目标代码文件及操作系统自身代码文件、库文件、实用程序文件等都是普通文件,它们通常存储在外存储设备上。
- 目录文件:由文件目录组成的,管理和实现文件系统功能的系统文件,目录文件可以对其它文件的信息进行检索。由字符序列构成,与普通文件一样操作。
- 特殊文件:特指系统中的各类I/O 设备。统一管理,系统将所有的输入/输出设备都视为文件,按文件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
8、如何提高对变长记录文件的检索速度
建立索引表
为每个文件分配一个索引块(表),再把分配给该文件的所有盘块号都记录在该索引块中,索引块就是一个含有许多盘块号的数组。也可通过多级索引进一步提升检索速度9、通过哪两种方法对固定长度记录随机访问
通过文件中记录的位置 据第一条记录的首地址和记录长度,可计算第i条记录的地址。
利用关键字 通过关键字值顺序查找记录。12、对索引文件和索引文件顺序的检索方式
对索引文件:根据关键字利用某种算法检索索引表,找到对应表项通过记录指针访问记录
对索引顺序:首先根据用户关键字在索引表中查找第一条记录指针,然后通过指针再在记录组内顺序查找14、对目录管理的主要要求是什么
- 实现“按名存取”。
- 提高对目录的检索速度。
- 文件共享。
- 允许文件重名。
15、采用单级目录能否满足目录管理要求
单级目录的优点是简单且能实现目录管理的基本功能——按名存取
但存在下述一些缺点: (1) 查找速度慢 (2) 不允许重名 (3) 不便于实现文件共享16、目前广泛采用的目录结构是什么,有什么优点
树形目录
优点:提高对目录的检索速度和文件系统性能、便于分用户管理19、Hash检索法中如何解决冲突
将其Hash值再加上一个常数(该常数应与目录的长度值互质),形成新的索引值,再返回到第一步重新开始查找。23、基于符号链的文件共享的优点
能连接任何机器上的文件。 每增加一个连接,就增加一个文件名,各用户使用自己的名字去共享文件。24、什么是保护域、进程和保护域的动态联系是什么
进程对一组对象访问权的集合,进程只能在指定区域内执行操作,域也就规定了进程所能访问的对象和能执行的操作。
进程和域之间,可以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进程可以联系着多个域。在此情况下,可将进程的运行分为若干个阶段,其每个阶段联系着一个域,这样便可根据运行的实际需要来规定在进程运行的每个阶段中所能访问的对象。25、举例说明具有域切换权的访问控制矩阵
如图,由于域D1和D2所对应的项目中有一个S代表switch故允许域D1中的进程切换到D2中。
P296
1、目前常用的外存组织方式
连续组织方式:为文件在物理上分配连续的磁盘空间
链接组织方式:文件可以存在不连续的盘块中而通过链接记录链接在一起
索引组织方式:建立索引记录文件组织2、连续组织方式的顺序文件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
为每一个文件分配一组相邻接的盘块。
即把逻辑文件中的数据顺序地存储到物理上邻接的各个数据块中,形成的物理文件进行顺序存取。
对应文件目录中为每个文件建立一个表项,只用记载文件的第一个数据块地址及文件长度优点 - 顺序访问(检索)容易、顺序访问速度快
问题 - 要求有连续的存储空间导致磁盘空间碎片化(要使用紧凑技术)、必须事先知道文件的长度不利于动态增长的文件存储
连续组织方式所形成的顺序文件是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文件组织方法,它适用于许多资料处理的场合,如磁带文件,打印文件都是常用的顺序文件3、链接式文件中常采用什么方式
空闲盘块链:将磁盘上的所有空闲空间,以盘块为单位拉成一条链;空闲盘区链:将磁盘上的所有空闲盘区(每个盘区可包含若干个盘块)连成一条链, 而每个盘区上含有用于指示下一个空闲盘区的指针和能指明本盘区大小(盘块数)的信息。13、说明增量式索引组织方式
增量式索引组织方式的基本思想:为了能较全面地照顾到小、中、大及特大型作业,可以采取多种组织方式来构成文件的物理结构。如果盘块的大小为1 B或4 B,对于小文件而言,最多只会占用10个盘块,为了能提高对数量众多的小型作业的访问速度,最好能将它们的每一个盘块地址都直接放入文件控制块FCB(或索引结点)中,这样就可以直接从FCB中获得该文件的盘块地址。16、对空闲磁盘空间的管理常采用的分配方式、UNIX采用什么方式
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方法:空闲分区表、空闲链表法、位示图、成组链接法,UNIX系统采用的是成组链接法。